“昨天测验了一下,现在批两分钟卷子,就要给自己做十分钟心肺复苏。”“不教书你永远也体会不到,一道题讲了二十遍然而学生还是给你胡写的那种怒火。”
如此欢脱的调侃、“无情”的吐槽,出自一篇短文。作者是复旦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王丹丹,她用文字记录了自己的支教日常,也因此广受关注。
支教日记爆红,为什么?
首先,因为轻松。在很多人的印象里,有关支教的叙事,总有些沉重。而爆红的支教日记,活泼、轻松,段子充斥其间,师生相处欢乐——这种明快的色彩,分外惹人注目。
当然,再往深里追溯,还是因为“分量”。支教日记是轻松的,但细细掂量,还是有着不轻的分量。比如沉甸甸的责任。一群年轻人,主动从舒适的生活跳出来,到最需要的地方去,到有挑战的地方去,在相对艰苦的环境里发光发热,这种光热,或许微弱,但还是能从中看出赤诚之心,看出担当与责任。
又如沉甸甸的收获。正如物理学常识,力的作用是相互的。支教这种“力量”也一样。它为山区孩子带来更多资源,带来不小改变;对“老师”来说,支教亦能帮他们开阔眼界,锤炼本领,甚至能在体察世间冷暖、民众忧乐中有所思、有所得,像王丹丹所说的那样,“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己”。
教育家陶行知曾说,生活即教育,社会即学校,教学做合一。每年寒暑假,都会有一批批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活动,而支教在诸多活动中一直备受欢迎。可以说,爆红的支教日记正是一扇窗口,其背后站着一群群努力贡献一己之力的大学生,其背后也站着一个个对支教老师热烈欢迎的可爱孩子……我们相信,今后会有更多人关注支教,投身其中,写出更多欢乐、暖心的故事来。
上一篇:熊延晖:写于1949年5月的日记
下一篇:上海医药:写在春节的抗疫日记
热点文章